close

2810.jpg
導演:羅宏康特(Laurent Cantet)

= = =

看完電影,
我跟偉老師說「就這樣結束了?」。

或許這部電影看似沒有任何劇情跟走向,
很像紀錄片,但也不是紀錄片,
又不像是有劇情的劇情片,
但它的確是再訴說一件事,
從頭到尾都深藏著許多思考議題一部片。

也許故事發生的教室是遠在世界那端的法國,
但相信裡頭所呈現在課堂上的衝突和矛盾是到處都可見的,
包括............"台灣"。

未來的幾年,
隨著價值觀的變化、資訊的氾濫、社經結構的變化,
很多類似的問題恐怕也會在台灣越演愈烈,
特別首當其衝的可能是"外籍新娘"日益漸多所帶來的衝擊。

吾以為,
假如教育的意義其實在於引導、啟發,
個人其實不認為教育是不容挑戰的,
相對教育可能需要更多的包容與尊重。

畢竟引導、啟發的過程就算是大人都會有很多思考上的衝突,
我們都會探尋"為什麼"了,那更何況是孩子?

馬罕老師看來是一直用著引導、啟發的方式在教育孩子,
所以很多衝突的片段其實會是非常正常的發展,
傳達出的訊息也很發人從中正面去省思。

而更難能可貴的是片中的孩子來自於各地的移民,
本身文化、種族上的差異更造就這些衝突有更深厚的思考價值。

另外,
馬罕老師的角色縱使一直遭受到許多挑攥,
但其實一直比較貼近在學生的立場,
也一直在省思和自我矛盾中成長。

尤其是蘇里曼是否要送交紀律委員會那段討論,
著實讓人感覺到身為一個教育者的矛盾。

我們真的試著在問題引爆至今前去努力過了嗎?
我們真的只能這樣做了嗎?

或許就像是大家不希望衛的父母因為被發現非法居留而可能被一起遣返;
把蘇里曼送出這所學校後,他可能會被送回非洲,可能是斷送他的希望;
這兩者的本質上,或許都是一樣的考量,
只是反映在表層的主客觀上有所差異而造就不同的態度。
然而,馬罕老師看起來像是有著要維持這樣想法的矛盾。

教育者現今的處境其實已遠比數十年前要嚴苛得多,
如何在多元、現實、教學間取得平衡,
似乎變成了一個值得我們去討論的課題。

這或許也是本片要傳達的精神吧!

而另外,
如果走出教室,
我們也可以發現其實社會上這樣的情景也是隨處可見。

怎麼說?

假如我們把老師代換成主管、學生代換成屬下,
某個程度上不也極為類似嗎?

差別只是在上對下是教育還是指揮而已!

價值衝突的本質是不變的,
背後需要的態度也是不變的。

而最後,引用電影末段所傳遞的精神。

有學生跟馬罕老師說她不知道她學到什麼,
但老師卻說不管怎麼樣都多少會有些收穫。

事實上隨著社會越來越多元,
很多單純價值越來越複雜的時候,
抱著不管怎樣都會有學習的態度,
或許是我們該去擁有的。
從包容、尊重、互諒中學習不同的觀點,
了解別人也成長自己,
也許這樣可以減少很多源自於價值觀對立的衝突吧!

= = =

Blog : The Cla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aop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